创造性审查意见的新动向与答复心得

发布时间: 2025-09-02

作者:徐莉 专利代理师、律师


今年以来,可能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专利检索与分析中的应用,创造性审查意见呈现出若干新特点,尤其在对比文件的时间跨度、引用数量、语种类型、评述方式等方面,与以往相比有较大变化。

基于近期答复实践,笔者梳理出三类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审查意见类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同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引用早期对比文件

以往审查意见中较少引用年代较早的对比文件,近期笔者发现,早期专利文献被引用的频次有所增加。

初次面对此类审查意见,笔者还曾产生“发明创造性是否不足,导致被很早期的技术文献披露”的疑虑。然而深入分析发现,这类早期文献往往仅表面上与申请案相关,实际在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构思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审查员引用早期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而说明相关技术长期未有实质性突破,此时若能准确把握发明构思及具体手段的差异,便有望成功论证创造性。

例如,笔者代理的一件“多缸制动钳”专利申请,核心发明构思在于通过充液分配阀实现多缸制动钳的缸径调节,以兼顾建压速度与制动力矩。审查员在一通中引用了1978年申请的英国专利,认为其披露了“多缸制动钳”的全部技术特征。笔者仔细分析发现,该对比文件实际用于解决制动系统的冗余安全问题,其通过两组制动管路实现冗余制动,这与“多缸制动钳”的发明构思有根本区别。

答复时,笔者重点从两方面展开论述:其一,在构思和原理层面,“多缸制动钳”通过充液分配阀实现缸径的动态调节;其二,在具体实现层面,充液分配阀的阀芯可响应制动踏板空行程信号,截断与多缸制动钳的部分活塞缸的液路,利用小缸径的制动钳实现快速建压响应,而在高扭矩需求的信号指示下,阀芯切换液路连通状态,使多缸制动钳切换为大缸径输出。经过答复,该“多缸制动钳”专利申请获得授权。

 

二、多篇对比文件组合引用

以往笔者代理的申请案,较少出现在一通中即引用四五篇对比文件的情况。目前,尤其在汽车电子等技术领域,审查员在首次通知书中即同时引用多篇涵盖不同语种对比文件的情形日益增多。

回应此类审查意见时,笔者认为应避免技术特征的孤立比对,而需要立足整体技术逻辑与发明构思层面,进行系统性辨析,以期从原理层面阐明区别存在的根本原因,更易获得审查员认可。

例如,笔者代理的一件“超车提醒方法”的专利申请,核心发明构思是在驾驶员接管前后利用方向盘灯光分阶段提供超车操作光学引导,以解决自动驾驶场景中超车操作混乱的问题。一通中,审查员引用了四篇对比文件,其中关键对比文件是一篇德国专利,公开了在自动驾驶超车模式下利用方向盘灯光显示转向信息,但未涉及与驾驶员接管动作的联动。

答复时,笔者重点强调了该对比文件的发明目的在于“状态显示”而非“接管辅助”,该对比文件的技术逻辑基于展示车辆当前动作展开,而非提示驾驶员接管以及接管后辅助驾驶员的超车操作,该对比文件无法揭示在驾驶员接管前后分阶段提供超车操作光学引导的核心发明构思,也无法启示接管前后具体如何提供光学引导的相应技术手段,因此无法与其他对比文件结合而公开该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经过答复,该“超车提醒方法”专利申请获得授权。

 

三、审查过程中更换关键对比文件且评述趋简

在继续审查过程中,审查员有时会更换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或引入新的关键对比文件。以往此类审查意见通常具有较强针对性,更换的关键对比文件确实能有力驳斥申请案的创造性。但近期笔者发现,部分新引入的关键对比文件实际并未真正公开申请案的核心区别,审查意见中的评述也趋于简略。针对此类情况,若未能充分且针对性地回应,则申请案很可能因答复不充分而被驳回。

例如,笔者近期代理的“气缸组件”专利申请,核心发明构思是通过定位销的斜面与气缸及中间板的端面倒角相切配合,实现气缸与中间板的同心定位。一通中,审查员引用的对比文件1披露了通过定位销穿过通孔实现缸体与隔板之间定位的方式。一通答复时,笔者在权1中补充了“环形倒角与环形斜面”的技术特征,并论述“气缸组件”解决了对比文件1所存在的定位销穿过通孔的装配应力影响非配合部位、进而影响缸体与隔板之间同心度的问题,二者在原理及结构方面存在本质差异。

二通中审查员补充引用对比文件2,认为其披露了“圆环装配结构”,揭示了在两个部件之间装配圆环以使配合更稳固的技术启示。笔者分析发现,对比文件2公开了在两个部件之间装配圆环,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是利用圆环消除部件之间的轴向窜动,此外对比文件2还有多处实施方式的描述存在模糊与矛盾,让读者无法确定圆环的真实用途。笔者抓住该漏洞,首先论述按照常规理解对比文件2的圆环并非用于实现同心装配,作用不同进而无法提供技术启示,再进一步模拟审查员基于对比文件2可能产生的结合逻辑,逐点反驳可能的理解,最终证明对比文件2与对比文件1的结合不具备合理性。经过第二次答复,该“气缸组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

 

由上分析可知,无论审查模式如何变化,答复的核心仍在于准确把握“三步法”原则,紧扣发明实质,破解审查逻辑。在当前授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笔者认为,代理工作更应深入技术细节,准确把握发明构思,通过逻辑严密、有理有据的论述,有效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提升专利答复和授权质量。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