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准确,通顺流畅—涉外专利申请翻译中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25-01-24

作者:董婷 专利代理师

翻译大家严复和林语堂分别提出了翻译的质量标准“信、达、雅”和“忠实、通顺、美”。涉外专利申请过程中涉及的翻译工作虽普遍不强调译文体现美学追求,但需要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做到表达的清楚、准确、完整和流畅。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细节都会直接影响到专利的后续审查与保护。

本文从翻译的习惯、准确传达技术内容、以及其他注意事项三方面,简要阐述如何有效提升申请文件的译文质量,以确保专利申请顺利进行。在涉外专利申请过程中,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合法性不仅是简单的翻译要求,也是专利申请中严密构建技术壁垒、最大范围保护申请人权益的重要一环。

一、翻译的良好习惯

翻译是一项需要缜密逻辑、审慎态度和极致耐心的工作,其要求译者在透彻地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语言再加工。笔者建议初学者应养成良好的习惯,将每一篇所翻译的申请文件“视如己出”。

关于翻译顺序,笔者建议首先进行技术领域和背景技术部分的翻译,从而便于知晓本申请所要克服的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如果涉及不熟悉的新领域,可根据关键的技术术语进行检索,从现有的专利文献或科研论文中了解其基本原理。然后浏览发明内容部分,初步理解本申请的发明构思。接下来是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部分,具体了解本申请的方案。最后是权利要求书部分和摘要部分,并且对比发明内容部分和权利要求部分也是一次检查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誊抄对应内容。如此顺序作业可在翻译权利要求时,从全局的角度判断其是否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专利申请所要保护的范围。

实践中,在初步完成整个翻译工作之后,务必核实译文的段落、权利要求的项数是否与原文一致,以及申请人是否进行主动修改。如果有大量公式或化合物分子式,一定要检查是否有格式上的错误,或有遗漏缺失等。译者需要尽全力做到全篇术语一致,译文逻辑结构清晰,文字表述顺畅完整。

二、准确传达技术内容

翻译时要使用明确的术语,确保使用符合行业标准的技术术语,尤其是对于一词有多义的英文术语。例如,“A shoe press can be used in press sections to improve the removal of residual water in the fiber web therein”,若将“shoe press”翻译为“靴压榨机”,则会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正确理解造纸领域中纤维幅材机的相关技术。shoe press(靴压)通常包括反向辊和压靴,在它们之间形成有压榨区,靴压的功能通常是从纤维幅材中除水。因而正确翻译为“靴压可以用在压榨部中,以改善其中纤维幅材中残留水的去除”。

还需注意的是,翻译时要充分结合附图,准确地描述技术方案。有些较长的英文句子,仅从语法的角度看,可能难以准确地断句,从而导致译者对技术方案的理解有误。此时一定要结合一幅或多幅附图进行翻译。例如,“At least a portion of each of the support members 220-1 to 220-4 may be coupled to a corresponding one of the pads 28A to 28D formed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circuit board 250 through a corresponding one of the holes 250a in the circuit board 250 by means of a solder or a conductive adhesive member, and may be conductively connected to the circuit board 250”。此时可查阅该部分所对应的附图12和15(如下):

  

由此可见,结合附图更便于捋顺句子,而将其翻译为“支撑构件220-1至220-4中的每个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借助于焊料或导电粘合构件通过电路板250中的一个对应的孔250a联接到形成在电路板250的下表面上的焊盘28A至28D中的对应一个,并且可以导电地连接到电路板250”。

另外,技术术语要做到全文一致,特别是对于技术领域中特有的产品、材料或方法等专有名词,翻译时需保持一致。例如,某些领域会涉及由较多汉字组成的专业术语,翻译时务必确保全篇不能漏字、多字、错字或颠倒字序。这是因为此类错误较难在后续的校对工作中检查出来。实践中,译者需要把自己当成最后一环,有更严格的自我要求,而不是一味地将检查工作留给后续校对人员。当然,实际翻译作业中,也会出现某个英文单词或短语在文章的不同部分中表示不同意思的情况,这还需要译者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根据真实的技术内容将它们区分开。

三、其他注意事项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英语与汉语的表达差异,针对性地调整一些内容,以符合目标文化和法律环境。例如,权利要求如下“A method according to claim 12, characterized in that in step e.2), said valve (12) is opened and the two longitudinal ducts (5, 6) are put into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 such that the level (H1) of the liquid in the first duct, which was of maximum value Hmax, drops down to a liquid level H0 in the second duct”。汉语通常不涉及动词时态,但该权利要求的方案体现在对于管道中的液位的调整,因此建议将其一般过去时态体现出来,而翻译为“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e.2),所述阀(12)被打开并且两个纵向管道(5、6)处于彼此连通的状态,使得第一管道中的原先处于最大值Hmax的液位(H1)下降到第二管道中的液位H0”。

此外,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附图来确认定语从句中的“which”或“that”所指代的内容。“which”或“that”不一定都是指代离其最近的词,也可能指代它前面距离稍远的词。例如,“the forming and wrap-around labeling assembly further comprises a shaping core that carries the pusher member and that, in the active configuration, co-operates with the facing wall of the looping chamber to define an annular looping space”。通过理解技术方案可知,第二个“that”也是指代“shaping core”,而不是“pusher member”。因此将其翻译为“成型和绕贴标签组件还包括成型芯,所述成型芯承载推动器构件,处于活动配置,与成环室的面对壁配合以限定环形成环空间”。

另外,权利要求翻译中,为了确保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清楚,应当避免使用可能导致歧义的词语,例如“厚”、“薄”、“高温”、“低压”、“强”、“弱”等,除非上述词语在特定领域中具有公认的确切含义。翻译实务中,译者需要考虑此类词汇是否会导致一项权利要求限定出不同的保护范围,导致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不清楚。例如,权利要求中出现的“-able”一词,建议翻译成“能够/能”,从而避免“可以/可”的出现可能导致一项权利要求限定出不同的保护范围。例如,权利要求中出现“a high collector tray”,如果将其翻译成“高收集器盘”可能会不清楚,从说明书可知该部件实际上是位于整个设备的上部,因此翻译成“上部收集器盘”是更为恰当的

总之,涉外专利的翻译过程繁复且细微。建议译者在翻译实务中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而是要对译文多次回读,不断纠正可能产生的错误理解之处。特别是确保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清楚,技术内容的表述准确完整,从而有效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在此基础上,译者应尽量使用通顺、流畅的语句进行表达,使文字更具有易读性且不产生歧义。以上是作者多年涉外专利翻译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感悟。如若以上内容能于微小之处有助于读者更加顺利地进行专利申请工作,此为笔者荣幸之至。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