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刃剑”策略在OA答复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23-11-08

作者:冯素玲、邵藤  专利代理师

在答复审查意见时,面对公知常识或常规手段等评价,如果仅仅从单一的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论述其不可预期,较难体现出创造性,较难获得审查员的认可。但是,对于一些案件而言,其实际上并非单纯地寻求解决单一的技术问题,而是在多个技术效果之间寻求平衡,特别是这些技术效果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下,以平衡点的选择作为陈述重点,可能会更好的体现创造性。这种利用同一个方案存在多个矛盾的技术效果来论述创造性高度的策略,笔者将其定义为“双刃剑”策略。

下面,笔者通过两个OA答复案例对该策略的应用进行说明。

案件A:

该案权利要求1要求保护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基板;

在所述基板上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有源层和覆盖所述有源层的黑色遮光层,所述黑色遮光层由光刻胶材料形成;以及形成源漏电极层和覆盖所述源漏电极层的钝化层。

下图为所制备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审查员所引用的对比文件2公开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该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基板;

在基板上依次形成栅极、栅极绝缘层、非晶硅和光阻层,并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有源层图案,中间部分的光阻层被留作遮光层,源漏极与有源层图案接触,在源漏上沉积绝缘保护层。对比文件2还限定了遮光层的厚度,即遮光层的厚度需要设置在0.7微米~1.7微米之间。

经过分析发现,本申请与对比文件2的区别主要是:对遮光层的颜色和厚度的限定不同。因此,在第二次OA阶段,向权利要求1中添加了如下技术特征:

遮光层为黑色遮光层,且黑色遮光层的厚度为400nm。

审查员在第三次OA中认为,对比文件2中明确记载了遮光层为具有吸光特性的光刻胶,该层同时具备蚀刻阻挡和遮光的作用,黑色是吸光特性最好的颜色这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审查员还认为,遮光层厚度的大小也是一种常规选择。

代理人对审查员的意见进行分析后发现,审查员并未充分考虑到遮光层的厚度会在遮光效果、阵列基板的轻薄性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因此,代理人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陈述,挖掘和阐释“黑色遮光层的厚度”在遮光效果、产品轻薄化等方面的冲突,突出了“遮光层为黑色遮光层,且黑色遮光层的厚度为400nm”这一特定技术手段能够在多个存在矛盾的技术效果之间达成平衡。

第一方面,遮光层的一个作用在于阻挡光线照射至有源层,为达成该技术目的,遮光层既可以通过吸收光线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反射光线的方式实现,还可以通过吸收光线/反射光线的混合方式实现。基于此,即便黑色的吸光性最好,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采用黑色遮光层必然能够取得好的遮光效果,更不能认为黑色遮光层必然是一种常规的技术手段。现有技术尚未探讨直接设置于有源层上的遮光层颜色,因而没有给出颜色上的不同选项。在没有给出颜色上不同选项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就无法进行颜色选择并合理地预期效果。

第二方面,如何确定遮光层的厚度,并不是本领域的常规选择。不同遮光层的遮光效果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在遮光层的颜色、遮光层的遮光效果、阵列基板的厚度等方面达成平衡,既要保证有效遮光,又要避免增大阵列基板的厚度。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即便确定了遮光层的颜色,也无法合理且明确地推导出遮光层的厚度。

第三方面,遮光层的材料为光刻胶,其不能达成绝对遮光效果;因此,遮光层需要综合考虑遮光效果、薄膜晶体管的厚度、漏光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等因素,进而确定遮光层的厚度。一般,遮光层厚度越大,晶体管的厚度越厚,越不利于阵列基板的轻薄化;遮光层厚度越大,漏光越少,漏光对晶体管的性能影响越小,越利于晶体管的性能稳定性。反之亦然。因此,存在一个收益边界或者收益范围,当遮光层的厚度大于该边界或者范围时,其在晶体管性能方面所产生的进一步收益小于其在阵列基板的轻薄化方面所带来的进一步损害;当遮光层的厚度小于该边界或者范围时,其在晶体管性能方面所产生的进一步损害大于其在阵列基板的轻薄化方面所带来的进一步收益。通俗且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面临如下情形之一:是否需要将遮光层厚度增加50%以使得漏光率从1%降低至0.1%?或者,是否需要承受将漏光率从0.3%升高至1.2%的代价,以便将遮光层厚度减薄30%?

通过挖掘和阐释 “遮光层为黑色遮光层,且黑色遮光层的厚度为400nm”这一特定技术手段能够在多个存在矛盾的技术效果之间达成平衡,该案件A最终授权。

案件B:

该案权利要求要求保护一种透明导电结构的制作方法,所述透明导电结构设于一基底。所述制作方法包括:提供所述基底;

在所述基底上形成透明导电层;

在所述透明导电层远离所述基底的表面形成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具有至少一个露出所述透明导电层的窗口区;

对所述透明导电层加热并持续预设时间,以在所述透明导电层形成至少一个绝缘区域;

去除所述隔热层。

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导电片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基材的整面上形成导电层,导电层中含有银;在导电层上预设的绝缘部位置形成表面涂层,表面涂层中含有能与银反应的氯化物;加热表面涂层,表面涂层对应的导电层内的银反应,形成绝缘部;去除表面涂层,形成导电图案。

在进行第一次OA答复时的切入点是:对比文件1通过化学反应实现导电层部分区域绝缘化;本申请通过物理变化使导电层部分区域绝缘化,二者的技术手段本质不同。但是,审查员并不认同上述陈述,依然认为对比文件1给出了技术启示,认为ITO膜加热阻性变化是公知常识。

代理人在分析后认为,本案尽管通过隔热层对导电区域进行保护,但是并不能完全隔热。因此,对透明导电层加热也会导致透明导电区域的温度升高;然而,透明导电区域需要低温且绝缘区域需要高温,两者的需求是相反的。换言之,加热过程对透明导电图案和绝缘图案的性能影响是相反的。那么,加热温度和预设时间的设置需要在绝缘图案的绝缘性能以及透明导电图案的导电性能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加热温度越高、预设时间越长,则绝缘图案的绝缘性能越强,但是透明导电图案的导电性会降低。加热温度越低、预设时间越短,则绝缘图案的绝缘性能越差,但是透明导电图案的导电性会较好的保留。因此,如何选择加热温度和预设时间,使得透明导电图案的导电性足以满足导电需求,且使得绝缘图案的绝缘性足够好以满足绝缘要求,这是对比文件1和现有技术无法提供的启示。

基于上述分析,根据说明书记载的限定技术特征,将所述透明导电层的材料为氧化铟锌”、“加热温度为550~650℃,所述预设时间为30~60min”添加至独权中。

在意见陈述书中,挖掘和阐释了氧化铟锌加热温度为550~650℃、预设时间为30~60min”可以使得制备的透明导电图案的导电性、绝缘图案的绝缘性等方面的冲突得以平衡,该案例B最终授权。

结语

本文中的两个案例的技术特征简单,各个技术特征容易被审查员以本领域的常规选择进行评述。但是通过将简单的多个技术特征整合成一个特定技术特征,该特定技术特征使得相互冲突的技术效果之间达成平衡,也就更容易得到审查员对案件具有创造性的认可。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特定技术特征能够在三个或者更多个维度上产生技术效果、且这些技术效果对技术特征的趋势要求不同,那么该特定技术特征就可以在三个或者更多个维度上达成技术效果的平衡,呈现出“多刃剑”的特点;将该特定技术特征作为平衡点进行陈述,就能够更容易获得审查员的认可。

返回上一页